邮件注册 登录
I Love Montreal 返回首页

闲云野鹤的个人空间 https://51montreal.com/?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反流性咽喉病

已有 831 次阅读2017-11-13 15:44

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机制

来源:健客网  2014-05-01 | 我要评论

随着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一剧的热播,炸鸡和啤酒成了当下最流行的夜宵搭配,但就是有人因为吃炸鸡和啤酒出了问题。近日,医院耳鼻喉中心来了一对打扮时尚的青年男女,女生捂着脖子,很痛苦的样子。女生指指喉咙完全发不出音来,男生在一旁做女生的“翻译”,帮忙向医生叙述病情。接诊的医生为女生进行了喉镜等相关检查,结论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咽喉病。

专家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饮食及日常生活的诸多习惯有所改变。咖啡、巧克力、高脂食品的摄入,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而这些食物以及部分酒类会降低括约肌固有张力而增加反流的可能性。加上肥胖人群的比例增加,吸烟、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患有反流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中已经变得很常见。

专家表示:“所谓反流性咽喉病是因含有胃酸的胃液向食管反流达到喉部所致,胃酸反复刺激喉部后,使喉咽部黏膜出现炎症、充血、增生、溃疡。在反流性咽喉病患者中,有相当比例会表现为咳嗽、咽喉部异物感、微痛,常常会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或支气管炎。

不过反流性咽喉病引起的咳嗽有自己的特点:咽喉总是觉得有东西堵着,咳个不停,就想把东西咳吐出来;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很黏稠,想咳咳不出,想吞咽咽不下;咳嗽受外界刺激影响很大,如烟味、饮食刺激或说话多等;晚上可能会因剧烈的刺激性咳嗽而咳醒,因为体位关系而加重是常见的症状

咽喉反流的发病机制

所谓咽喉反流本身就是胃内溶物如胃液、食物残渣经过食管反流到一种食管上或食管外表现,其发生部位仍在贲门及食道入口。因食管括约肌松弛,抗反流防御功能下降,胃内容物由食管贲门端反流至食管上端,并通过食管上括约肌进入咽喉部,引起咽喉损伤。正常生理状态下,下食管括约肌、横隔膜、食管体部的蠕动、食管括约肌和上食管反射等可以抵抗胃酸反流。但随着年龄增长或受某些食管疾病的影响,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管蠕动障碍导致胃内容物通过食管括约肌反流入食管,大量反流可引起以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并进一步通过食管上括约肌进入咽喉部。

咽喉部黏膜受到反流损伤的主要方式:

1、直接刺激:反流的酸直接刺激咽喉黏膜引起损伤及不适。正常的喉部上皮中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在喉咽反流病人中缺失,共同减弱了黏膜防御机制。同时,咽部黏膜缺乏食管的运动廓清能力,故较后者明显对反流刺激更敏感。

2、迷走反射:反流的物质可以刺激远端食管,引起迷走反射,引发的慢性咳嗽和清嗓可以对声带黏膜造成损伤,同时可以引起上食道括约肌的松弛,而使反流物进入到咽喉部引起损伤。

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表现

声嘶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表现为间断性声嘶,每年发作数次,持续数天至数周。症状重时,也可以表现为持续性声嘶。另外慢性咳嗽、咽喉异物感也比较常见。慢性咳嗽比较恼人,有的表现为干咳,晚间加重或发作,有的伴有咽喉分泌物的增多。部分病人自诉夜间会出现刺激性咳嗽,咳嗽剧烈,影响睡眠。

部分患者有明确的食道及胃部疾病病史,但多数只诉为胃部不适感。只有少数患者有频繁的烧心、反酸等症状。虽然多数患者原发症状表现为轻、中度发声障碍,但有些患者症状严重,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喉痉挛、喉狭窄、任克间隙水肿、喉接触性肉芽肿等严重情况。喉部检查可见杓间区充血、红斑、水肿、增生、室带肥厚、声带息肉小结、声带及咽喉部接触性溃疡、假声带及声带喉室或声门下的弥漫性水肿等。

对于反流性咽喉病需要综合治疗:

1、改善饮食习惯:入睡前禁食水进食不要过饱,饭后不要立即躺下;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不要饮用咖啡、茶和苏打饮料,免食巧克力、薄荷;避免进食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戒酒等。

2、改善生活方式:睡眠时抬高头位,出现夜间反流时避免穿紧身服,戒烟、控制体重、积极锻炼等。

3、外科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可使病人致命的咽喉部和气道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近期研究表明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等食管病变会增加反流性咽喉炎发病概率,因此可通过手术治疗食管原发疾病。如有健康疑问,可到全球医院网公众号(webQQYY)咨询。(责任编辑:陈丽华)


路过

踢人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邮件注册

手机版|I Love Montreal  

GMT-5, 2024-5-1 10:35 , Processed in 0.0100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